图片展示

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한국어
  • français
图片展示

 

欢迎来到程阳八寨

Welcome to Chengyang bazhai

 

游八寨有感:游程阳八寨

广西旅发三江通达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
发表时间: 2021-10-23
游程阳八寨

文/国家一级作家韦俊海


      出柳州城北,即入崇山峻岭,上有杉木蔽日,下有溪水潺潺。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奔驰200余公里,便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。



      到了三江,最想看的是那充满古韵且有诗意的程阳八寨。在一个多雾且飘着小雨的秋日,我们柳州市作家采风团从三江县城驱车前往14公里外的林溪乡程阳八寨,那里有侗乡规模最大、造型最美、民族特色最浓的程阳风雨桥,还有鼓楼、侗族大歌、百家宴。

      进侗寨必得涉水过桥,去程阳八寨过的桥,名气比寨子还大,乃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的“程阳永济桥”。

      还未走近大桥,我们就听见阵阵芦笙和歌声从桥头传来。听当地人讲,这是侗家人为远来的客人举行隆重的“拦路”仪式,表示最诚挚的欢迎。我们走近桥头,只见二三十个俊俏的侗家姑娘身着盛装,端杯把盏,一边向客人敬酒,一边唱起情深意长的《拦路敬酒歌》:“欢迎您成为侗寨最尊贵的客人,好酒用来招待贵宾,好歌用来表达真心,您要是喝下这碗盛满乡亲们热情的吉祥酒,您就是我们寨最尊贵的客人……”



      伴着歌声,后生把芦笙吹得山响,那热情洋溢的场面让人忘却了旅途的劳累。

      侗家人天生喜爱唱歌,姑娘们又唱起了盘问歌:“你们是哪来的贵宾,是什么惊动了你们,今天来到我们小地方。你们是不是走错了路,走错了路现在还可以往回赶……”风趣诙谐的侗歌,是侗乡“为请还拦”仪式中最能展现歌手才情的一环,往往通过主客对唱而掀起一轮一轮的盘唱。可惜我们同行的人中没人会唱,只能以笑脸和掌声回敬他们的盛情,并一一品过拦路酒,才得以登上风雨桥。

      郭沫若先生为永济桥所题诗中有“艳说林溪风雨桥”之句,故又名“风雨桥”。远看永济桥,三墩四孔,桥面上连着五座桥亭,重檐四五层,铺有青瓦,有的形式如殿,有的方形如塔。一列廊亭千柱落地,无数飞檐直指向天,精严细密,蔚为壮观。

      上桥方知,这座桥始建于1912年,历时12载,于1924年建成。桥长 77.76米,宽3.75米,高11.52米。是侗乡规模最大、造型最美、民族特色最浓的风雨桥。百年来,桥为无数过往行人遮风挡雨,而今的桥上,侗家人正热闹地展示夸赞他们的服饰及手工艺品,有民族特色强烈的男女文化装、绣球、香包、桃木剑、牛角梳等。热情的侗家乡亲,耐心地给中外游人讲述着这些物件的来历和其中的寓意。程阳风雨桥为石墩木面桥,集亭、塔、廊、桥于一体。桥的下部结构为石料填心的五个墩台;桥面铺设木板,有19间桥廊,两侧有栏杆,置长凳,可供行人躲避风雨、赏景、休息;桥的上部由5座亭、塔组成,分六角攒尖顶、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三种形式,重檐叠顶,层次分明。翘角飞檐上饰有飞鸟、仙鹤、葫芦串等图腾物,悬柱挑梁上绘有各种图案,桥体既有雄伟壮丽之姿,又有玲珑精巧之工,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。



      我慢慢地在桥上观赏,只见廊桥两边有人在下棋打牌,有人在打盹歇脚,一些侗族妇女正忙着招呼游客,她们身边的侗绣、织锦、银器、竹木器具等手工制品,在灰暗的雨天显得非常炫目。一位身穿紫青色上衣的侗族老奶拿着一个绣花挎包,吆喝着一口夹着侗腔的普通话:“买不买?手工好得很呢。”那清脆的声音面对着桥上来来往往的游客。


      我身倚桥栏,俯瞰着脚下的林溪河、龙骨水车、美池良田和 远处的村寨、鼓楼,想象着侗族人建造风雨桥的艰辛。真应该感谢那个叫杨唐富的侗族工匠,百年前,他领着众乡亲,不用绘制图纸,不用一钉一铆,仅凭竹签、香 杆和一些普通工具,运用侗族特有的13个符号,标记、制作出上万件不同粗细不同大小的木构件,凿榫打眼、穿梁接拱、主柱连枋,准确无误地建起这座独特奇巧 的廊桥,不仅为程阳的祖祖辈辈架通了走向外界的道路,也让乡人在风雨中有所遮避,在劳顿后得以休憩。它展示了侗家人的聪明才智。

      过桥进入寨子,是一个吊脚楼的世界。八个村寨,两千多座木楼簇拥着,没有寨子间的分界,只知每一座高耸的鼓楼都属于一个寨,只有本地人可以分出来。窄窄曲曲的石径,挤挨在木楼间,向下看,青瓦密覆的屋顶朝向不一,长短参差。向上看,尽见“吊脚”,即加宽的二层楼上悬着的柱头。这是缺少地面的山区或临水屋舍增加房屋面积的方法。中秋的程阳八寨,绿茸茸螺蛳似的小山顶积翠堆蓝,碧色下垂的山底,裙摆一般展开扇形淡黄绿色稻田,丝绦般的林溪环绕村寨飘然而去。山脚下稻田上,竹木繁茂,掩映着八个侗家村寨,称程阳八寨。黑褐色的木楼参差错落,纵横高低,挤挤簇簇,密集有致。其中耸出几座高高的鼓楼,炊烟悠悠,鸡鸣隐隐,犹如微雕的太古远村,诱人游兴。



      一个叫杨小妹的小学生,带我转迷阵似的寨子,后来就到了她的家。小妹妹的爷爷说他家的木楼已有三百年了。内地的砖瓦房,一百年往往就会风化,这原木架板的木楼居然如此结实!

      侗家木楼分三层,下层圈牲畜,二三层储物住人。三百年的木色呈黑灰色、黑褐色,常常蹭挨的地方已凹陷,可看出光滑的木纹,显出远年的古旧。因为无须御寒,四下里得开窗处就开窗,可装门处就装门,老楼仍然宽敞明亮。

      楼左前方,架有一个三面开窗的小阁楼,让我为见到那些长短随意的瓦顶找到了出处。摸着不甚平整的壁板窗格,略略歪斜的悬梯栏杆,不直溜的大小柱子,我找到了一种近于消失的“别致”,从大里来说曾是属于中华民族的“美”,原生态的自然美。

      从木楼的四面敞窗看出去,上下左右,尽是随着山势高低错落,屋阁随意的吊脚楼。只是有的古旧,有的尚新,远处有座正建的吊脚楼,仍是原木构架……

      从机械建造切割规整的现代城市,来到歪歪斜斜的木楼世界,感到纯棉一般抚慰人心的情致,一种久违的亲切情怀从所有的木楼中溢出。



      我终于来到一片开阔的地方:一座高耸的鼓楼前。在层层叠叠高耸云天的精致与神秘间,看到一幅会标:“柳州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庆典”。世代相承的鼓楼、吊脚楼、风雨桥的建筑,都不用图纸,侗族人民是天生的艺术大师,整体结构烂熟于心,整座建筑不用一钉,榫铆连接,无比牢固,且设计精巧,造型美观,令人叹服。

      百家宴的地点设在鼓楼广场。鼓楼前侗家待客的百家宴,最能表达侗族的热情。百家宴也称“合拢饭”、“长桌饭”,是待客的最高礼仪。遇有重要客人时,全寨各家各户提篮携酒,带美味佳肴,摆于长桌,不分男女老少,主人宾客,排坐长凳,欢宴痛饮,每一家的菜肴都要互相尝遍,和和睦睦,喜气洋洋。



      当我们柳州市作家采风团来到鼓楼前,侗妹们排成两行,手上端着酒杯挡住我们的去路。侗妹们穿着侗族服装,队伍排列整齐的高声唱起著名的侗族大歌。

      “侗族大歌”,表达感情,赞美大自然,内容丰富,旋律优美,被誉为世界“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”。建筑和大歌一样,都是世代承袭,口头传授。近几年,新侗寨的建设与故园的风貌亦完美和谐,古老的水车群,不懈地浇灌着新稻田,河水清澈明亮,路面整洁,林幽鸟静;茶园扩种到了山腰,碧绿闪亮,形状各异;池塘鱼跃鸭鸣,手工艺品堆窗盈门,显示着浓郁的民族特色。

      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遗产,确实美如天籁,她与同样作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完全不同。昆曲是私人的,庭院式的,小桥流水的,而侗族大歌,简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性,原本几句平凡的家常话,一经侗族大歌的方式唱出来,竟如此感染人。侗族几乎人人都是歌唱家,无论男女长幼,但凡张口开腔,必如天籁。这种天籁似的歌声,让人感怀。他们常年居于深山,交通不便,土地资源有限,生存环境谈不上多好,分明有一种精神上的孤独。那么,用什么来缓解呢?那就歌唱吧,把那些生的哀荣活的苦辛都抒发出来,一唱竟唱了几千年。与其说是被他们的歌声打动,不如说是被他们那种快乐精神深深感染了,所以才有热泪盈眶的冲动。



      一曲终了,尊贵的客人必须跟他们对歌才肯放行,不知谁起的头,一首《山歌好比春江水》临了,那边就又接上了。这一回,他们用的是侗语,我虽一句听不懂,但那种愿意拿出家中所有的热情旋律响彻黑夜,仿佛叫人热泪盈眶。

      百家宴开始了。被桐油漆得黄亮的桌椅摆起来,尝一碗油茶伴炒米黄豆,观一时歌舞,然后主食登场。每家做四五个菜,放在扁圆的竹篮里拎过来。饭是糯米饭,用一只只老葫芦盛着,老葫芦柄处挖有一只盖。揭开老葫芦舀饭,如揭开一个童话,白花花的糯米饭芳香怡口;酒是糯米酒,甜香怡喉。菜虽已寒凉,依旧食得有味。主人的劝酒歌唱起来——在幽渺的歌声里浮沉,谁不曾举杯敞饮过——人生里能有几回酣畅之醉? 

      百家宴是侗族待客最高规格的筵席。矮木桌,长条凳,每桌六七人,摆了几十桌。桌与桌无缝对接,椅碰椅挤挤挨挨,人与人亲密无间。每家做出七个以上拿手菜,用带盖的竹篮提上来,两家合办一桌,一桌十七八个菜。菜是自家种养的绿色食品,酒是自制的糯米酒。侗家善做酸菜,酸鱼、酸鸭、酸肉、酸汤、酸豆角……怎一个“酸”字了得!酸酸的菜,甜甜的酒,真乃绝配!

      百家宴最大特色就是可以走动,吃“转转菜”。本桌的菜尝过一遍之后,大家便端着碗、举着箸,从这桌吃到那桌,从台下吃到台上,摩肩接踵,欢声笑语,把个百家宴吃成一条流动的河,欢乐的河。

      饭到半饱,祝酒歌响起。侗家姑娘齐唱高山流水曲,边唱边捕捉敬酒对象,逮住一个,六七人围上,遇到耍赖不喝者,揪住耳朵就灌。见此情景,不胜酒力的我边吃边紧张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以躲避随时可能围上来的敬酒者。

      成功躲过几番进攻后,“游吃”到戏台上的人大概只剩我还没喝了。正暗自庆幸,一转头,却发现敬酒姑娘正朝我悄悄逼近。我见势不妙,拔腿欲走,不想领头的姑娘迅速包抄到前头,挡住去路。后面五六个姑娘一拥而上,围追堵截。领头的姑娘一把抓住我胳膊,力气之大实在非我辈所能抵抗。我突然觉得她那模样、那力度,很像我一千年前在这里认识的阿花。恍惚间,两位姑娘不容分说,一人揪住我一只耳朵,一杯酒早已堵住嘴巴,只好勉强咽下。紧接着又一杯、两杯堵上来。我摇头摆手求饶,并大声说明我皮肤会过敏,揪耳朵的手这才松开。我已是两耳发烫,满脸通红。这酒好喝,可后劲贼大。我上次就是被阿花多灌了几杯,竟一醉千年。



      酒足饭饱后,宾主手拉手,在石坪上围成圈圈跳起舞、唱起歌。热烈欢快的气氛达到高潮。歌罢舞罢,终于到了分手时刻。侗家男女唱着送别的歌,簇拥着客人出寨门,下台阶,一路歌声,一路芦笙吹奏。一切都不是作秀,一切都自然而然,这本来就是侗家延续千年的习俗。歌罢一曲又一曲,送了一程又一程。唱的都是侗语,曲调绵长,千回百转,韵味十足,可惜听不懂歌词。最后一首有点耳熟,特别是最后两句,似曾听过。我拉住身旁一位唱歌的姑娘询问,才知道那两句是:今日亲人平安地离去,盼你来年再回头!



      如果说历史风貌独特的侗家程阳八寨建筑群落是树干,那么,与之匹配的生活习性和谐完美的侗舞大歌,就俨然是纷披于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了,而今,程阳八寨这棵古老而年轻的常青树,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,吸引着人们欣赏的目光……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1年9月23日



韦俊海: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国家一级作家。韦俊海文学创作成果显著,他的小说《等你回家结婚》获得国家人民文学奖、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奖;《很想看见你》荣获《中国作家》小说奖;《族谱里多了个女孩》荣获《小说选刊》小说奖。韦俊海出版的小说集《红酒半杯》荣获广西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—铜鼓奖,小说集《广西作家丛书韦俊海卷》荣获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奖花山奖。著有《族谱里多了个女孩》《给孩子下跪》《眼睛在飞》《很想看见你》《等你回家结婚》《守望土地》《引狼入室》《最后一个鼻烟壶》《复仇的麻雀》《地主》《异手》《有狗的背影》《大流放》《浮生》《上海小开》《裸河》《苦命的女人》《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韦俊海卷》《异性的土地》《红酒半杯》等著作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。现任柳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、文学院院长;曾任柳州市文联秘书长、柳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。

浏览:
分享
游八寨有感:游程阳八寨
长按图片保存/分享
文章推荐

版权所有:广西旅发三江通达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桂ICP备2020008650号

景区概况
新闻资讯
交通路线
VR浏览
预约购票
交通路线
5A创建
联系我们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